今天百度AI大会上,一段场约1分钟的视频引爆了朋友圈:视频中百度CEO李彦宏正乘坐一辆基于Apollo技术开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奔驰在五环上,旁边驾驶座上的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顾维灏并未操作方向盘,“车处在自动驾驶的状态”。这段迅速被吃瓜群众带歪的视频,某种程度也体现了无人驾驶汽车研究和测试的尴尬境遇。作为科技界自媒体,鲸天觉得我们的目光还是应该回到Aplllo计划本身。不黑不洗,今晚,我们来讨论一下,百度用尽洪荒之力的Apollo计划,究竟带来了什么?
无人驾驶开启群殴模式,开放生态终结同床异梦
巨头们早已暗下角力的无人驾驶市场,实际情况并非看起来那么顺利。“科技公司+传统车企”无疑是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的最理想合作组合。然而,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两大主战阵营的交流与合作总显得差那么一点火候。拥抱科技巨头固然可以轻松地获取技术,苹果、谷歌也频频向车企们抛去橄榄枝,但是车企们的想法却并非如此。Google无人车战略复制安卓成功性太低,对于车企来说,将无人驾驶领域最重要的数据和系统拱手交付他人,自身沦为无差别的安卓机设备制造商,未来车厂的话语权必然将受到影响。因此他们对合作的态度十分谨慎甚至抵触,这也是为何谷歌最终只拉到菲亚特克莱斯勒为自己造车的原因。
再对比一下苹果的无人车战略,在苹果造整体计划Project Titan失败后(折腾了两年多,没搞出什么东西,负责人Steve Zadesky离职了。)在Bob Mansfield的领导下,苹果的造车计划又重新开始扩张。苹果将黑莓 QNX 创始人 Dan Dodge 收至麾下,并且从黑莓 QNX那里挖了数十人,在加拿大设置研发中心,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打造一个苹果自己的汽车实时系统“QNX”。显然,苹果已经意识到,很难再造一个像iPhone那样完整垂直产业链,因而转向更开放合作的思路。
总体而言,大家都在找合作伙伴。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百度阿波罗计划的开放策略算是明智之举。在百度的官方解释中,“Apollo计划”被定义为一个提供开放、完整、安全的软硬件服务平台,帮助开发者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完整自动驾驶系统。从Apollo技术框架中可以看到,百度将提供一套完整的软硬件和服务的解决方案,包括车辆平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云端数据服务等四大部分。将开放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车辆控制、车载操作系统等功能的代码或能力,并且提供完整的开发测试工具。
这是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技术的第一次系统级开放。开放意味着更多的合作伙伴,也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当然,对于百度来说,这一步的勇气背后自有其利益考量。科技巨头与车企心里都很清楚,在多如江鲫的无人驾驶公司中,但最终能够留存下来的系统也许只有一两个,赢者通吃,胜出者将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此任何一方都不甘在合作中退让。无人驾驶圈的合作每天都在发生,又每天都在无疾而终,这些错综复杂,虚虚实实的合作,只有在触及利益划分的那一刻才会见真章。
百度这次系统层面的大手笔开放,对于车企而言,当然是最为愉快的一种合作姿态。这从包括福特、戴姆勒、长安、奇瑞、北汽、一汽等超过50家车企与之达成战略合作,可以显见。而对百度来说,这也必然不是一桩赔本买卖,AI的本质一言蔽之就是“学习,回归”车企所能提供的海量人车数据与使用的动态反馈,将为阿波罗平台的进化提供最为充沛的支持。而回到行业层面,李彦宏说,AI时代不能做孤胆英雄。的确,无人驾驶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结束“囚徒困境”的各方利益体,能够在生态圈的贡献与反哺中高速起飞,当然对消费者和自身而言,都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加持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量产化不再遥遥无期
2015年,Google X实验室政策部门负责人SarahHunter就曾表示,谷歌将增加无人驾驶汽车的产量,年内至少会生产数百辆之多,并暗示未来可能会量产。然后……然后就没有了。上文已经谈到,智能变革是汽车产业的时代趋势,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通力协作,才能高效地搭建起全新的、完整的自动驾驶行业体系,为智能驾驶时代创造高速发展的环境。以往一个企业需要花费数年开展自己的自动驾驶研究,但几年后他会发现自己的代码和技术都已经过时了。在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当下,从事自动驾驶研究的从业者靠一己之力很难跟得上行业潮流,企业之间的合力协作才是可行之路。
这一次除了李彦宏亮相五环的那辆无人驾驶汽车外,可能很少有人更多关注他进场时乘坐的一辆依靠Apollo 1.0能力、在三天时间内打造的循迹自动驾驶汽车。鲸天注意到,此次出现在阿波罗生态圈中的,除了车企外,还有几大重量级合作伙伴,包括博世、intel、NVIDIA。以这三家为代表的合作商,均在自身领域拥有领先的研究和商业化能力,随着Apollo开放平台合作伙伴的增多,共享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将成倍增加,这意味着,开发者和企业将不用再进行基础的重复工作,而是直接进入自动驾驶高阶研究,这将进一步降低无人车的研发门槛,并大幅提升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速度,加速自动驾驶汽车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写在科技之外:
当然,刚才说的量产化指的是技术层面,无人驾驶汽车真正走出实验室,还需要更多法规、道德层面的因素需要磨合。举个栗子,早高峰的北京,路况依然是熟悉的拥堵,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的无人汽车正在道路上前进,旁边车道突然有车辆强行并道。此时,无人汽车是坚守交通法规拒不相让?还是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果断让行?在更极端的情况下,当车主遇有治安、医疗方面的紧急情况时,无人汽车是严格遵守交通安全设定?还是出于制止或者抢救生命的原因,进行防卫和避让?google和特斯拉的无人驾驶汽车在车祸和失误中,争取到了内华达,佛罗里达等数个州通过了关于无人汽车的法规,从而得以有法可依的进行无人汽车的研发测试。回到开篇百度所遇到的尴尬,我们是否又应该给予这一类创新更多一点鼓励?